扶贫小额信贷 助力农民增收
----- 开州区民丰互助合作会小额信贷扶贫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重庆市开州区民丰互助合作会(简称合作会)是在全国大力开展小额信贷扶贫的背景下,于1997年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团法人。主要职责是开展资金互助,实施小额信贷,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城镇低收入居民、城镇微型企业和工商个体户等。
目前,合作会资本金6210万元、总资产近4.6亿元,员工130 余人,在19个边远乡镇设立有24个乡(镇)分会,515个农户自治中心,可为近23万农户、80万人提供小额金融服务(其中覆盖市级贫困村84个、贫困户17595户,分别占市级贫困村及贫困户的62.2%和51.6%),授信评级农户11.89万户,入会农户32109户(其中建卡贫困户5532户,占辖区贫困户的31.43%)。会员会费及互助金34649.92万元,贷款余额37076.04万元,贷款农户8719户(其中建卡贫困户7661万元、2149户,占比分别为20.66%和24.65%)。
合作会是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单位、重庆市农户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试点单位、开州区农户“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教学基地和重庆工商大学小微金融科研实训基地。2012年获中国农信银杯第二届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品牌机构”称号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最佳机构创新发展奖提名,2013年获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最佳机构社会绩效奖。
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渝委发[2014]9号)文件要求:“探索建立扶贫发展引导基金,总结推广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经验,支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
二、发展历程
开州区民丰互助合作会,是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服务“三农”政策不断深入,顺应农村行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形势变化而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
198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在四川探索成立扶贫开发公司开展信贷扶贫,当时的开县被列入四川省四个试点县之一,经县政府批准组建开县扶贫开发公司,负责全县扶贫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1997年,全国推广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GB”(小组联保、整借零还、互助储金、能力建设)信贷扶贫模式,重庆市扶贫领导小组批准将开县作为首个试点县。开县扶贫开发公司负责人作为自然人发起,在开县民政局依法登记注册成立“开县开发扶贫社”,注册资金3万元,其业务主管部门为开县扶贫办。开县开发扶贫社是由贫困农户自愿参加的以扶贫开发为目的互助性非盈利性的社团法人,承担开县扶贫开发公司农户小额信贷扶贫工作。
2001年,中国扶贫基金会选定开县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开县开发扶贫社负责人作为自然人发起,在开县民政局依法登记注册成立“开县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注册资金5万元,承接“开县开发扶贫社”所有业务。
200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力度开始弱化,一直合作运行到2006年,“开县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脱钩。同时,2006年以后,重庆市扶贫办、财政局停止发放对全市小额信贷机构的财政经费补贴,全市33家类似组织由于缺乏工作经费而停止运行并陆续关停,唯有“开县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继续运行。
2008年,“开县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由于经费困难、亏损较大,也面临停止运行的局面。如果停止运行,将面临三个现实问题:一是大面积的山区贫困农民的信贷帮扶无人承担;二是60多名员工的去向问题困难;三是原农户贷款将无法收回,从而带来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因素(当时已发展到20个贫困乡镇,贷款规模达到2000多万)。基于这一判断,为谋求稳定和发展,由43名自然人发起,经股权改革,于2008年依法将“开县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更名为“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注册资金由5万元增加到76万元。同时,与开县扶贫开发公司签订了《关于委托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开展农户小额到户贷款和服务“三农”工作协议书》,由合作会承担扶贫开发公司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承接“开县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的全部债权债务、承接原县农行等发放到扶贫开发公司的农户小额扶贫专项贷款2950万元。
三、主要做法
合作会始终坚持“植根三农,服务百姓”的办会理念,不断地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机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一)实行“会员互助机制”。合作会在分会所在的乡镇中推行农户会员制,开展资金互助。合作会只对入会会员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即发放借款和吸纳互助金只在会员内部进行。具体做法是:符合条件的农户由1名当家理财人提出申请,缴纳100至2000元身份会费办理会员证,即成为合作会会员,会员可按缴纳身份会费1:50放大向合作会申请借款。同时,会员多余的闲散资金可自愿缴入合作会作为互助金,并在会员间开展资金互助。吸纳的互助金以所在乡镇分会为考核单位,70%投放到所属乡镇分会会员,其余30%交合作会作为备付金。对会员缴纳的互助金及身份会费,合作会按照银行同期同档次存款利率标准支付资金占用费,并可享有合作会收益奖励,存入互助资金的会员不承担经营风险。
(二)实行“信用小贷机制”。合作会各分会,每年对所辖区域内农户逐户开展信用调查和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并授信评级,授信等级分为一至五级。一至五级授信农户借款额分别不超过1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6万元以内借款实行信用借款。目前,合作会信用贷款28616.97万元,7332户,三权抵押贷款占整个贷款金额和户数的22.82%和15.9%。户均贷款额为4.25万元,保证了更多的中低收入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
(三)实行“方便快捷机制”。合作会结合山区实际,采取“方便、灵活、快捷”的方式办理每一笔业务,最大限度地为农户借款节约成本。农户借款由区合作会授权分会先行发放,每月底区合作会再集中审核,确保农户能及时得到信贷资金支持;一般信用借款6万元以内的,由夫妻双方共同借款;借款6至10万元实行“三权”(房屋产权、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由分会自主确定,完善手续,发放借款,每月底由合作会集中免费到区林业局、区国土房管局、区农委进行登记;借款需要夫妻双方签字,若夫妻一方在外务工,只需在外出务工前到分会办理借款授权委托书,在家的一方可随时到分会申请办理相应的借款。合作会平均每笔借款从申请到发放仅需2天,对不符合借款条件的,及时说明理由并在2天之内给予明确答复。
(四)实行“到户扶贫机制”。合作会坚持“扶弱、扶小、扶贫”的小额信贷工作理念,重点关注和支持贫困户的发展。
一是精准选择服务范围和对象。合作会选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程度相对严重、金融比较缺失的边远乡镇设立24个分会(其中7个分会设在村级新农村居民居住点),为这些乡镇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同时,合作会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生产经营项目的贫困户优先授信评级,吸纳为合作会会员,优先享受合作会的支持。目前,合作会业务辖区内贫困户17595户,其中授信评级贫困户10206户,占58%,贫困户会员5532户,占授信评级贫困户的54.2%。
二是精准创新信贷扶贫产品。第一是创新“脱贫贷”产品。对贫困户会员借款实施两免一降一贴(免担保、免抵押、降利息、贴利息),具体办法是:贫困户会员借款在2万元及以下的,由夫妻双方直接承借;借款在2万元至6万元的,由所在中心主任推荐夫妻双方直接承借;建卡贫困户一年期借款月利率比普通会员低2‰,同时,享受年率5%的政府贴息,大大降低了贫困户贷款成本。第二是创新“农村产权抵押”产品。合作会充分挖掘“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的价值,借款在6-10万元的农户可以用“三权”中的一权作为抵押到合作会借款,增加了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盘活了农村资源。第三是创新设立“贴息贷款”产品,贫困户贷款享受政府年化5%的贴息,即1万元使用1年政府贴息500元。真正做到了贴息资金到户到人,贴息资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2006年以来,合作会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贴息贷款117312万元、贴息2244.9万元,享受贴息农户42659户次,其中建卡贫困户21798户次,占51.09%。
三是精准实施服务。第一是对建卡贫困户实行专户管理。合作会对服务区域内的建卡贫困户建立信息档案,收录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推行一户一卡一册管理。第二是为建卡贫困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会向贫困户赠送农业技术书籍,每年至少组织4次养殖、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四是精准实施帮扶。第一是结对帮扶。合作会总会及分会均与3—5个建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根据每个建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寻找市场、选择发展项目、组织参观学习和技术指导、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成效显著。县会结对帮扶之一:谭家镇花仙村2组瞿孝荣,由于常年多病,还要照顾小孩,无法外出务工,合作会管理人员与他家结成帮扶对子后,帮助他选择养殖山羊,目前,已建起养殖圈舍,购进首批山羊20只;关面分会结对帮扶之一:关面村3组贫困户陈仁富,由于身体残疾,丧失劳动力,家里还有一个大学生,家庭经济压力非常大,分会帮助他选择种植蔬菜,并贷款2万元,将附近的4亩多土地全部种植蔬菜,种植出的蔬菜用助残车在关面场镇就近出售,实现年收入25000余元。第二是智力帮扶。自2011年以来,合作会每年安排资金20万元,建立专项助学基金,开展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活动,每年资助10人,资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人每月生活费500元,从大一至大学本科毕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资助的2011级的十名大学生已经毕业,5人考上研究生,5人顺利就业,他们的家庭将迅速走出贫困。第三是就业帮扶。合作会选聘员工时优先聘用贫困乡镇和建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合作会131名员工,来自白泉、关面、满月、大进、河堰、紫水、天和等边远贫困乡镇的108人,占82.4%,来自建卡贫困户家庭的33人,占25.2%。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社会效果。
(五)实行“风险控制机制”。合作会推行了一系列防范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一是壮大资本。2008年以来,经过6次增资扩股,目前共有171个自然人出资入股,资本金达到6210万元。合作会每年按照营业收入的10%提取的积累已达890万元,合作会所有者权益达到7655万元,占总资产的21.87%。二是留足备付金。合作会将互助金的30%作为备付金进行专户管理,确保农户互助金能随时支取。三是授信前置,淘汰非借款对象户。常年外出户、五保户、超龄户和不良信誉户等农户为合作会非对象户。四是坚持小额、分散、多户原则。五是熟人机制。合作会在19个乡(镇)中设立了605个社级农户自治中心,每个中心选配1名中心主任,负责本村农户信息收集,宣传发动,协助分会资金发放、回收和管理。在员工招录上采用一网点一名本地人,利用当地人的人脉资源进行业务宣传和征信调查。六是推行贷款发放责任制度和逾期贷款控制制度。合作会坚持谁发放谁负责的原则,贷款不能按时回收时,分会主任、出纳、信贷员按照5:3:2的比例先行垫付。同时当分会的逾期贷款超过3%时,停止该分会贷款业务并进行清理。七是加强跟踪管理。对贷款农户每月必须跟踪了解借款使用情况和进行有效的指导。八是加强稽核检查。县合作会稽核部对每笔贷款均要跟踪检查,查借款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借款用途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累大户借款、是否存在发放人情款等,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罚并限期纠正。九是防范员工道德风险。首先是把好入口关。要成为合作会员工,在招录时采取面试、笔试、体检、体能测试、社会调查几个关口,符合条件者,安排到乡镇分会当一年志愿者,再当一年试用人员,到第三年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成为合作会正聘人员。其次是加强道德和法纪教育。合作会每年对员工进行两次法纪培训。第三是健全制度。合作会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办法、职工收入计价考核等办法、人事管理办法、从业人员违规违纪处罚暂行规定、员工执业廉金制度等内部管理办法。
四、主要成效
(一)填补了边远山区金融空白。由于开县地处大巴山区,地理条件较差,农户居住分散,很多乡村商业银行无法覆盖。再加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风险大、成本高,效益低。为此,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业务覆盖有限。边远贫困山区农民“贷款难、还款难、存取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合作会充分利用市场细分和商业银行业务覆盖薄弱地区,以农村为主要市场,以中低收入农户、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选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程度相对严重,金融比较缺失的乡镇设立分会(其中7个分会设在村级新农村居民居住点),为这些乡村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填补了边远山区金融空白。
(二)推进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三)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自2006年以来,累计发放贴息贷款44000余户,其中建卡贫困户27280余户,占贴息农户总户数的62%。2016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9912户56586.19万元,其中信用贷款8272户44939.59万元、“三权”抵押贷款1640户11646.6万元;建卡贫困农户借款2195户,占借款户数的22.14%。
自成立以来,合作会累计投放小额借款40多亿元,受益农户达18.5万户次,帮助近80万人次实现增收。自2007年以来,通过合作会扶持起来的大批农户中有9位贫困农民先后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和美国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奖。
附:合作会支持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大德镇三树村农户梁玉仙,2014年在合作会借款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办电器门市,两年多来,合作会累计为她投放贷款达到20万元。在合作会的支持下,年收入近10万元。
案例二:敦好镇官亭村农户吴生珍,2014年9月开始从事养殖山羊以来,向合作会累计借款15万元,现养殖山羊450只,年收入达12万元。
案例三:大德镇九岭村梅玉琼,2012年开办养鸡场,合作会每年为其提供3万元—5万元的贷款,养殖规模到达2000只以上,年出栏3500只,实现年收入8万元。
案例四;河堰镇口泉村村民廖帮友,1998年开始,他在合作会借款2000元,购买了15万株黄连秧苗进行种植,通过合作会不断的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支持,目前他已发展到黄连110余亩,吸纳20多人务工,同时带动周边16户会员农户种植黄连500多亩,年收入近100万元。为此,2011年廖帮友获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及美国花旗银行微型创业奖。
案例五:杜银松,43岁,白泉乡百里村1组村民。他创办的“裕泉木材加工厂”拥有固定资产50余万元,流动资金30余万元,年产值近90万元,利润15余万元,常年吸纳当地农民15人就业,成为大山深处白泉乡有名的致富能人。
18年来,在合作会小额信贷的持续支持下,杜银松不断地创业和发展。
1992年,19岁的杜银松高中毕业回家当起了农民,后又跟随村里人到广东务工,几年下来也没有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1998年春节回家仍是囊中羞涩,望着家乡的大山,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改变贫穷状况,走向致富道路。
致富的路在何方?杜银松知道,启动资金和选准发展项目是致富必备的条件。思来想去,祖祖辈辈有养殖生猪的经验,加上养殖生猪投资较小、收益见效又快。项目有了,需要的是启动资金。春节刚过,杜银松来到白泉分会,道明来意,当天就获得2500元的小额贷款。有了资金的杜银松开始创办养猪场,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年底出栏的25头生猪,给他带去了近2万元的效益。接下来,合作会不断地为其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并提高授信额度,使杜银松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经过三年的发展,2001年全年出栏生猪达70余头,收益近5万元。但任何创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2002年正当杜银松养殖场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市场无情,生猪价格大跌,杜银松的养殖场亏本了。杜银松认识到养殖业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转向。
爱动脑筋的杜银松发现村里的人都在改建房屋,需要大量的水泥预制材料,兴办预制厂的市场潜力很大,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项目。白泉分会给予3万元的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一个集生产预制水泥砖、水泥板、水泥梯板的“银松预制厂”很快建起来了。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杜银松采用了四个方法来打开销路。一是主动上门宣传。村里农户,不管有无意向改建房屋,他都一个不落地入户上门宣传;二是薄利多销。以低于市场价的5%—10%进行销售,让利于客户;三是送货上门。农户只需提前预约好时间,杜银松就按时送货上门;四是赊销。由于建房资金投入较大,部分农户存在资金差口,针对此种客户可以先支付部分费用,剩下的则可以选择赊账。在他精心管理下,预制厂很快走向正轨,当年产值达15万余元,获得利润4万余元,以后每年收益均稳定在6万元左右。
2007年,杜银松瞄准美丽乡村建设商机,想到无论是房屋修建、装修,还是添置家具都需要大量的木材。杜银松拿出积蓄,又向白泉分会贷款3万元,建起白泉乡首家木材加工厂---“裕泉木材加工厂”。从木材的收购到加工,杜银松都严把质量关,并复制预制厂的营销策略,使其业务量不断攀升,第一年产值就达到10余万元,实现利润3万余元,以后逐年上升,目前已达近90万元,利润近15万元。为了集中精力抓好木材加工厂的发展,他还将预制厂转让他人。
18年来,白泉分会累计为杜银松贷款67万元,正是在小额信贷的持续支持下,杜银松先后创办的养殖场、预制厂和木材加工厂,让他实现了创业致富梦想,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此,2016年杜银松获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及美国花旗银行微型创业奖。